【丝路话语】整治“强制关注”乱象,关键要提高违法成本
【资料图】
□ 陈广江
不少消费者在日常购物、就餐、停车缴费等消费场景中遇到被强制关注公众号的情况,并深受其困扰。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针对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中消协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谕、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6月19日央广网)
不扫码就无法点餐,不关注公众号就不能交费,此类问题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吃顿饭、停个车、买个东西,原本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竟然还要被迫关注商家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接受频繁的广告推送,实在令人“扫兴”。对有些不会操作的老人来说,还会遭遇“揣着钱吃不上饭”的尴尬。
虽然强制“扫码点餐”“扫码缴费”饱受诟病,但一些商家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势。这种情况下,中消协的这记“重拳”来得正是时候。其实,中消协早就亮明了态度。2021年3月,中消协发文明确,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多地消协组织也先后发布有关倡议。
“强制关注”乱象也引发有关监管的跟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
“强制关注”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很大程度是因为商家违法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对商家而言,顾客扫码点餐、交费,不仅可以为自家公众号引流涨粉,还可以收集客户信息,进而精准锁定消费人群。此举虽然涉嫌违法违规,但因维权费时又费力,很多顾客不愿较真。
整治“强制关注”乱象,亟待破除商家的侥幸心理和法不责众心态,关键要提高商家违法成本,进而形成震慑效应。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及时做好消费者投诉处理工作,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监管“长牙齿”,才能让商家“长记性”。有时候,告诫百遍,不如罚一次。
据报道,去年“3•15”期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某餐馆通过“扫码点餐”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最终,市场监管部门对该餐馆作出警告和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值得一提的是,办案部门还约谈了相关技术支持方,引导其告知2万余家合作商户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违法风险,起到了查处一个案件、规范一个行业、净化一片市场的作用。
整治“强制关注”乱象,也需要消费者拿出更多“较真”的精神和行动。维护自身权益,理应从自我做起,与其生气吐槽,不如动动手指举报。有法律撑腰,就要“死磕”到底,让任性商家付出代价。只要消费者不当“沉默的大多数”,“强制关注”乱象就会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