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陕历博印加文明展:太阳后裔的四方之地|观展-当前独家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3-07-06 10:52:12

文博时空 作者 杨巍岙 印加人没有车马,却修筑了当时世界上最密集、最发达的道路系统;印加人没有铁器,却堆垒出立于山巅的宏伟建筑;印加人没有现代医疗工具,却成功完成了开颅手术。印加带给了世界太多震撼。陕西历史博物馆从秘鲁14家主要的国家博物馆挑选了168件(组)展品,推出了“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览,带我们走进印加帝国,探寻曾经的辉煌与荣光。


(资料图)

印加原本是生活于安第斯地区库斯科谷地的小部落,公元12世纪开始,印加通过政治势力联盟、联姻等方式迅速崛起,在公元15世纪战胜了安第斯地区的其它强大部族,建立起一个地跨现今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智利和阿根廷五国版图的庞大帝国。

印加人不仅将其它部族的疆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更广泛吸取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古代安第斯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璀璨的印加文明,印加文明也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一起,被誉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群山间的玉米之乡

耕作用石锄

这是印加人用于农耕时翻地的工具“塔克里亚”,也被称为“脚踏犁”,主体为长约1.8米的木棍,另一端安装石质、骨质或金属质地的弯曲尖头,尖头上方安装与木棍呈直角的横突。在翻地时用脚踩踏横突,借助身体的重量使木棍的前端插入泥土,然后将尖头在地里旋转一下拔出来,达到深翻土地的目的。下图展示了印加人耕作时一人深翻土地,一人播撒植物种子的场景。

秘鲁处于印加文明的中心区域,根据考古研究,这里的居民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培育玉米的民族。在克丘亚语中,“秘鲁”一词,就是“玉米之仓”或“大玉米穗”的意思。发达的农业文化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玉米也成为了印加人重要的食物来源。玉米型的石器一般用于丰收仪式或被放在存储玉米的容器、房间里,以防止粮食腐烂变质。

玉米型石器

玉米杯礼器

这是一件印加人在祭祀场合使用的礼器。彩绘陶瓷杯的两侧绘有玉米杆和根,装饰有一对剥去外皮的玉米果实。将玉米的形象装饰在祭祀用具上反映了玉米对印加帝国的重要性。

陶瓷礼器

这是印加文明中常见的陶瓷礼器,被称为“帕查”,主体以“塔克里亚”为原型制作,上方装饰有玉米和厄普壶,厄普壶是一种容器,最主要的用途是存储玉米和酿造奇查酒。

奇查酒主要由玉米酿造而成。印加人把玉米加以咀嚼,利用唾液中的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糖,用于发酵。人们把咀嚼后的浆液收集进盛有温水的罐子里,然后密封埋藏,一两天后就制成了奇查酒。印加人认为奇查酒十分贵重,主要在祭祀和贵族宴飨时才会饮用奇查酒。使用“帕查”祭祀代表着印加人对丰收的期待。

大羊驼形石器

安第斯地区是当时美洲唯一发展畜牧业的地区。安第斯山脉高海拔、低氧、昼夜温差大、食物较短缺,然而大羊驼有着极高浓度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因此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大约在4000~5000年前,大羊驼被安第斯山脉的土著印第安人驯化,成为当地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物种。在日常生活中,大羊驼为印加人运输物资,它的皮毛可以用于纺织,粪便可以用作肥料和燃料。同时,大羊驼也是印加人重要的食物和祭祀牺牲来源。

火与土的艺术

猫科动物装饰厄普壶

印加的陶器多由掺有云母、砂子、磨碎的岩石和贝壳的天然黏土制成,主要用作餐具或用来存储物品。厄普壶是印加陶器的常见器型,厄普壶的特点是容器两侧有两个手柄,颈部附近有小块或小凸起,使用时印加人用绳子穿过手柄绕在小块上,以便背挎或手提。厄普壶的尖底使其在放置时可以埋入地下保持稳定。印加人常使用动物形象来装饰陶器,体现了他们对凶猛动物和强大力量的崇拜,比如这件厄普壶就采用了猫科动物的面部来装饰。

金制羊驼像

金制男雕像、金制女雕像

太阳的汗水

南美安第斯山脉北部的金矿极为丰富,印加人擅长开采矿石,他们把黄金称为“太阳的汗”,认为黄金有着太阳的色泽代表着太阳赋予生命的力量。印加人的黄金加工技术远超同时代美洲的其它民族,甚至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金银装饰品相媲美。印加人利用黄金良好的延展性将其打成薄片,焊接制作成人和动物的模型,兼具工艺品和祭祀用品的功能。

青铜矛头

印加人不仅会织造黄金饰品,其它金属的加工技术也十分高超。印加人会专门高温煅烧青铜武器的刃部,使其更加坚韧。

世界纺织品奇迹

男性束腰外衣

印加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多样,制作精细。如印加10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厘米含绒纱2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今天秘鲁南部沿海的皮斯科市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

羊驼毛是印加织物最具有特色的原料。在印加,只有得到国王的允许才能捕猎羊驼,上等的羊驼毛只能用于王室成员,是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

印加帝国各省都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歌舞,大多数带有仪式的性质。除了手鼓、笛子等常见乐器,印加人还会用贝壳、葫芦、木头制成各式各样的号角。印加人发现螺壳制成的小号可以发出一种低沉且穿透力强的声音,人们坚信他们发出的声音可以唤醒神和祖先的灵魂。

带绳凤螺壳小号

古人已经能做开颅手术

有钻孔痕迹的颅骨

通过对秘鲁出土的头骨进行研究,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印加人比较普遍地采用了开颅手术这种高超的外科技术,且多是在成年男子的脑袋上进行的手术。从其脑部的损伤情况来看,专家们估计,印加人很可能是为了治疗他们在战争中造成的脑损伤而进行的手术。同时,印加人已经开始使用奎宁、可可等与麻醉相关的草药来辅助手术。考古学家曾在秘鲁的马丘比丘发现一个有5个穿孔的印加女性颅骨,研究表明,5次手术都是在她活着的时候进行的,足见印加医疗水平的高超。

不用粘合剂的石墙

叠石法建造的石墙

印加人采用独树一帜的“叠石法”建造了数量繁多的宫殿、庙宇等建筑。所谓“叠石法”,就是印加的工匠在砌合两块巨石时,先把它们叠压在一起,中间用棍状杠杆垫隔,此时两块巨石并未真正接触。然后,工匠们用一根棍状杠杆,在上下两个巨石的表面间前后左右地来回移动,一旦杠杆受阻,不能移动,就表示遇到了不吻合的部分。这时,工匠就用工具凿去其中一块岩石的突起部分。如此反复不断地修整,即使两块石料的接触面不能做到绝对平整,但至少两者可以彼此吻合。最后,抽去杠杆,两块巨石就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了,甚至连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叠石法”的应用使得石块之间无需粘合剂就能紧密衔接,非常稳固。下图展示了用于在两个巨石表面来回移动的青铜杠杆和用于凿、研磨和抛光石块的石锤。

青铜铸杠杆、石锤

“吉氆”记事

记事结绳“吉氆”

虽然印加文明高度繁荣,但并未形成文字书写系统。印加人在用羊驼毛或棉花制成的绳子上打结来记载信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这类记载信息的绳子在盖丘亚语中被称作“吉氆”,含义为“结”。吉氆是由一根横向的主绳和多根纵向的垂绳构成,印加人用不同的绳线颜色和打结位置、打结方法来区分内容。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掌握这结绳记事的方法,只有少部分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才懂得奇普的制作方法,这一职务被称为结绳人。

相关资料表明吉氆的用途有很多。一方面,吉氆会应用于帝国管理,记录每年的人口数量、粮食收成和贡品情况等。并且吉氆还有着叙事功能,可以用于记录天象、历史、宗谱和宗教仪式等内容。另一方面,吉氆在民间交流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结绳人制作吉氆,之后步行数日或数月到达另一个村落,再对自己制作的吉氆上面的信息进行回顾和解读,讲述给需要传达的人。

生与死,灵与肉

局部包裹的成人木乃伊

同古代中国人一样,印加人也有着“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人死后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印加人会将人的遗体制成木乃伊。印加人相信,木乃伊始终有一天会在人间复活,因此,印加的木乃伊又被称作“活死人”。

根据考古研究,印加人找到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制作木乃伊,大致步骤如下:首先,去掉尸体的内脏、骨髓及大脑等器官,然后,在体腔内填人香料,在外面涂上树胶,将尸体置于霜冻等环境中,待其自然风干、变硬之后,再给其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各种珠宝首饰,与各种精美的陪葬品一起下葬。

结语

16世纪,在帝国内战的消耗和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之下,印加帝国仅仅维持了百余年便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伴随着帝国的覆灭,印加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彻底的破坏,印加文明也迅速趋于消亡。印加文明没有文字,但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依然吸引人们投身于对印加文明的研究与探索。

(本文图片全部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第5展厅)

观展攻略

陕历博推出的“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分为“精彩的前奏”和“辉煌的顶峰”两个单元。“精彩的前奏”单元,展览通过对查文文化、莫切文化、纳斯卡文化迪亚瓦纳科文化等文化的代表器物,展示了公元12世纪前的安第斯文明,阐释了印加文明发展的基础。

“辉煌的顶峰”单元,展览通过对农业、建筑、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印加文明的地域特色与高度发达。展览整体采用了富有南美洲特色的红色、橙色、褐色为主色调,墙壁上装饰着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与雕塑,将展览内容与室内设计紧密结合,营造出浓厚的安第斯文明氛围,让观众从走进展览开始就沉浸在异域风情之中。

展厅入口

【展期】2023.6.10-2023.9.10

【营业时间】夏季 08:30-18:00,16:30 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 91 号陕西历史博物馆第5展厅

【交通攻略】地铁 2 号线小寨站下( E 口)

下面是更多精美展品,有着鲜明的印加特色。

彩绘盘

多彩长颈瓶

骨笛

海鸟装饰厄普壶

金、银烤杯

盔帽

美洲虎把手多彩陶瓶

木质肖像凯罗杯

三脚架式玉米粒烘烤器

神秘动物装饰多彩陶瓶

石质雕刻坐像

星形带绳锤

银质别针

参考文献:

[1]杨晖编著.印加.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04.

[2](美)戴尔·布朗(Dale M.Brown)主编;段长城译. 印加人 黄金和荣耀的主人. 北京:华夏出版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01.

[3]牛建军,刘白玉编著. 探寻古印加.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01.

[4]沈小榆著. 失落的文明:印加.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9.

[5]安婧宁.语言、符号与编码:印加文明中信息传播方式探析[J].东南传播,2022(07):89-91.

[6]周静.古印加的兴衰史[J].知识就是力量,2012(01):54-56.

[7]荆其敏.秘鲁安底斯山区印加建筑文明与外来文化[J].世界建筑,1989(06):36-39.

[8]荆其敏.秘鲁安底斯山区印加建筑考察[J].建筑学报,1989(11):54-57.

[9]严中平.印加帝国的灭亡[J].历史研究,1977(04):115-130.

[10]李昂,李延祥.印加时期南安第斯美洲冶金考古[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6(09):66-70.

[11]江立华.古代秘鲁地区印第安人的宗教[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140-145.

[12]汪池.印加宗教[J].民族译丛,1984(01):36-41.

图片 | 杨巍岙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上一篇

“工地摄影师”任双欢:我和雄安共成长-天天播资讯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你推荐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