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康熙视之为密友,支持胤禩继位,还能被雍正赞为一代完人
在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李光地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他最初敢于为民请命,有学问又很正直,还与康熙皇帝的掌上明珠爱女蓝齐儿格格相恋,但是后来蓝齐儿远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李光地又夹在明珠和索额图之间备受攻讦,因此后期他开始变得黑化,心思也变得阴狠歹毒,最终被康熙贬到了台澎当知县。
其实电视剧中的李光地形象与历史上完全不符,历史上的李光地被雍正皇帝赞誉为“一代完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是一名学问非常深厚的儒家学者,而且他的年龄比康熙大了12岁,因此历史上的他也不可能被康熙的女儿看中,在这蓝齐儿本身就是电视剧中虚构的人物。
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时,李光地出生于福建泉州安溪县,其实他的家族也算是前朝皇室后裔,他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的后裔。
(相关资料图)
出身在这种皇室家族,自然也比较重视教育,而且李光地本人自幼非常勤奋好学,在康熙九年(1670年)时,他参加科举考中了榜眼,由此步入仕途。
考中榜眼之后的李光地一直出任翰林编修这类的文秘性质的官职,虽然这类官职的级别并不高,但却能经常见到皇帝,因此能获得提拔的机会也就比较多。
李光地有真才实学,儒学功底也很深厚,所以他很快就受到了康熙的赏识,康熙是极为推崇儒学文化,李光地又有真本事,于是康熙就经常找他探讨儒学,就这样二人逐渐从君臣发展成了关系极为亲密的知己好友。
康熙十二年(1673年)时,李光地向康熙请假回福建泉州老家省亲,正值李光地回福建省亲之际,第二年就爆发了三藩之乱。而李光地的老家福建泉州正处于三藩之中的靖南王耿精忠地盘,耿精忠在福建携全省兵力反叛,李光地的自然也就被滞留在了福建泉州。
三藩之乱爆发后,领头的平西王吴三桂联络了台湾的明延平王郑经,撮合郑经与耿精忠互相联络,让郑经从福建登陆起兵响应三藩之乱,因此耿精忠就把泉州和漳州让给郑经当进攻内陆的基地,就这样李光地的家乡就被郑经所占据。
耿精忠和郑经都听闻过李光地博学多识的名声,因此二人先后派人招拢李光地,但是李光地坚决不肯依附他们,又担心被耿精忠和郑经所害,所以他只能被迫带着家人躲进了深山老林中。
不过李光地并没有单纯的躲在深山老林中,他依然小心的派家丁去城里刺探情报,康熙十四年(1674年)时,李光地就把搜集到的关于耿精忠和郑经的两方情报写成奏折藏于蜡丸之中,派心腹家丁秘密前往京城上报康熙。
康熙看到李光地的秘密奏折后非常感动,他认为李光地十分忠诚,于是康熙当即下旨擢升李光地为领军大臣,并亲自给率领八旗军在福建平叛的堂兄康亲王杰书下了一道圣旨,康熙要求杰书平定福建之后要务必保证李光地的安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时,杰书率领八旗军攻入福建迫降了耿精忠,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又击退了占据泉州的郑经,就这样李光地才终于来到杰书的大营拜见。
杰书向康熙上表保举李光地出任了侍读学士,此后李光地一直跟随杰书和姚启圣陆续平定招抚福建各地。
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地也得以与姚启圣相识,后来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全面负责统一台湾的事务,李光地调回京城成为内阁学士,颇受康熙信任和赏识,姚启圣后来向康熙推荐原台湾降将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负责率军平台,而李光地对姚启圣和施琅都十分熟络,因此他在康熙面前极力赞成姚启圣推荐施琅,这才促成了姚启圣与施琅搭档最终收复了台湾。
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李光地一直出任学政和水利方面的官职,他曾跟随河道总督靳辅治水,屡次出任学政都能秉公组织科举考试,因此由于他治水有功外加为官清廉,康熙后来擢升他为吏部尚书,在康熙中后期他更是进入内阁成为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一直在朝廷任职四十余年,康熙对他是十分的赏识和器重,二人经常私下交流学术、政治、人生,康熙欣赏李光地的才学和品行,李光地也认为康熙是有道明君,因此二人名为君臣,实际上情同密友,二人的关系早已超乎了平常的君臣上下级关系,是友谊非常深厚的知己好友。
康熙曾经公开感慨的说过:朕知之(指李光地)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康熙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他很了解李光地,同时,最了解他的人也是李光地。看看康熙这话说的,完全是拿李光地当人生知己了,由此可见康熙与李光地的关系有多么亲密。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时,已经70岁的李光地多次上书向康熙请求退休养老,当时的康熙正因为诸子争位的事情闹心,这时候的康熙心情烦闷,身体也不太好了,因此康熙对于像李光地这种老臣还是自己的知己十分不舍,他一再挽留李光地不要回乡养老退休,并给李光地回复奏折说道:“见卿之奏折,朕心中惨然。遥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般,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
从康熙的这番表达中可以看出他对李光地的不舍,皇帝如此不舍得自己离开,李光地当然退休不成,只能继续当着大学士了。
此后李光地又应邀出席康熙举办的千叟宴,康熙单独赏赐给了他很多东西,但是李光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厚,又多次向康熙请求退休回乡养老,康熙还是坚持不许他退休养老,为了满足他回乡的心愿,康熙特意批了他两年假期让他回乡待两年再回来,就这样一直想回乡退休养老的李光地没辙只能回乡待了两年,又重新回到京城担任大学士。
可以说康熙晚年对李光地是非常的不舍,只要有空就经常召李光地入宫君臣二人畅谈一番,李光地也是为数不多敢忤逆康熙的意思而不受惩罚的人。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其中以八阿哥胤禩党羽势力最强,胤禩为人聪明好学,还斯文儒雅,在朝廷上下深得人心,李光地就是胤禩的忠实粉丝兼拥护者,李光地认为胤禩为人度量恢宏,有才学有品行,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在康熙一废太子胤礽时期,康熙眼看着胤礽被废后诸子争位的事情愈演愈烈,因此他就想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可是胤礽是被他所废,他又不好再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所以他就对一些朝廷重臣夸奖了胤礽进行了暗示,在暗示完之后,康熙就下旨让朝臣们公开在诸皇子中推举太子人选,康熙认为有了暗示,大臣们肯定都会主动表示让胤礽复位为太子,结果朝臣们在以大学士佟国维、马齐、李光地等人为首下,都推举了胤禩成为太子,这让康熙大失所望。
因此康熙对胤禩颇为猜忌,认为胤禩结党营私图谋太子之位,为此康熙强行找借口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并把这些拥立胤禩成为太子的重臣全都惩罚了一遍。康熙的亲舅舅兼老丈人佟国维被他当众训斥,并且勒令佟国维闭门思过,大学士马齐被康熙罢官并圈禁了一阵。
康熙连舅舅兼老丈人的佟国维都能当场训斥,却唯独没有惩罚李光地,可见康熙对李光地还是很给面子的。
后来康熙越发猜忌和不信任胤禩,胤禩也逐渐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此前支持胤禩的朝臣如马齐等人在看明白康熙的态度之后,他们都不敢再替胤禩说话,这时候还唯有李光地敢在康熙面前替胤禩说话。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时,此时太子胤礽已经二次被废,太子之位一直虚悬,康熙曾私下召见李光地,二人以好友知己的身份闲聊,在闲聊之际,康熙向李光地咨询诸子之中谁可传承大位,这时候已经没有人敢说胤禩的好了,可是李光地却依然对康熙表态,他认为康熙诸子中能传承大位者非胤禩莫属。
如果换成是别人敢在康熙面前继续推荐胤禩当太子,康熙早就急眼了,肯定会惩罚这个人,但是唯独李光地说这话康熙不会生气,康熙听后只是表现出一声叹息,随即不再接李光地的话茬。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李光地深受康熙的尊重,与康熙的友谊非常深厚,这和电视剧中最后被贬到台澎当知县的结局完全不同。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李光地患病在京城去世,享年77岁。康熙得知李光地去世后悲痛万分,康熙本想亲自去李光地家中吊唁,但是由于当时康熙身体已经不好,因此康熙派了第五子恒亲王胤祺代表自己亲自去李光地家中吊唁,并特意给李光地的家人赏赐了千两黄金当作丧葬费用。
雍正继位之后,雍正不仅没有记恨李光地当初支持胤禩继位,反而还下旨追谥李光地为太子太傅,并让李光地入祀贤良祠,雍正还特意公开称赞李光地的学识和品行,并赞扬他为“一代完人”。
其实雍正在继位之初如此大肆表扬李光地当然是其目的,雍正继位之初人心不稳,很多人对他继位都不是很服从,而李光地是清朝著名的理学家,学识和品行那都是康熙公开表扬过得,再加上他早年一直从事学术教育工作,在读书人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所以雍正在继位之后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这才会不计较李光地曾经拥立过胤禩的事情,大肆追谥并表扬李光地,还给了他“一代完人”的荣誉称号。
其实李光地的品行可并不像康熙和雍正父子夸奖的那般高尚,李光地早年曾经辜负过好友,还险些把好友连累致死。
在三藩之乱时,李光地与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福建侯官人陈梦雷都被困在耿精忠叛乱的地区,李光地在得知陈梦雷也被困在福建后,他就让叔叔李日煌秘密与陈梦雷取得联系,二人约定,由陈梦雷故意与耿精忠亲近,然后套取情报,再交由李光地传递给京城。
为此陈梦雷不仅冒险获取了耿精忠叛军的详细情报,还根据这些情报制定了平叛策略交给了李光地。结果李光地在这个平叛策略上只署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就上报给了康熙,对于陈梦雷套取情报和制定策略的事情只字未提。
后来耿精忠叛乱被平定,陈梦雷反被追究了附敌之罪,最终刑部判处陈梦雷斩刑,在行刑前李光地才良心发现,主动向朝廷交代陈梦雷是为了套取情报才假装依附耿精忠,但是李光地依旧没有提平叛策略是陈梦雷的原创,陈梦雷最后虽然没有被杀,却被判充军发配盛京,从此陈梦雷对李光地极为失望,还写出了《与李光地绝交书》一文。
从陈梦雷这件事就能看出李光地颇为不厚道,他将陈梦雷原创的平叛策略稍加改动就只署了自己的名字上呈康熙,由此获得康熙赏识和器重,却从来不在康熙面前提到陈梦雷,可以说他独占了平叛献策之功,是典型的负友求荣之人。
所以历史上的李光地侵占好友的功劳也不是厚道之人,当然,纵观历史上的儒家理学家似乎大多都是像李光地这样不厚道之人,他们往往是嘴上说着一套,实际行动上却是另一套,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对别人指手画脚,事情真到了自己的身上却比谁办的都不厚道,也许古代的儒家理学家们大多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