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子孙后代!“中国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八千多万亩
原标题:“中国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八千多万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乌梁素海,鸟飞鱼翔。受益于“中国山水工程”(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数十个项目落地见效,青山绿水再现,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
碧水青山,果子飘香。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杏李基地,杏李挂满枝头,种植大户王中玉说:“今年果子销售额能突破150万元!”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新时代十年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多万亩,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从万里长江到九曲黄河,从东北平原到热带雨林,一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图景徐徐铺展。
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人均自然资源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
直面发展课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我国陆地广袤,海岸线漫长,相关部门与各地勠力同心,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定红线,筑牢生态保护底线。
漫山的竹海、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溪水,游客徜徉在优美的环境中……在浙江省安吉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于14个片区,面积占县域面积近1/5。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章毅说,“红线内,不符合管控规则的项目坚决不准进入。”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据了解,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全面完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说,我国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在陆域和海域实际划定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通过红线的划定,筑牢了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
——优机制,创新生态保护制度。
四川省剑阁县翠云廊,古道蜿蜒,古柏参天。这里有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这离不开林长制等长效机制的呵护。
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源自基层的创新、成于顶层的设计,林长制是生态文明领域一个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已如期实现建立林长制的目标,近120万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广袤山林间,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数据显示,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造林10.2亿亩,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近20年全球新增加绿化面积约1/4来自我国。
——强管护,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海风拂岸,红树林随风摆动,枝叶沙沙作响……在浙江省乐清湾,蜿蜒分布的红树林镶嵌海湾,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滨海湿地60万亩。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3.8万亩,比本世纪初增加了约10.8万亩,成为全球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山川清丽、林茂田肥、湖美草绿,百姓之盼。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
——统筹治理和修复。
黝黑光泽的山体被从淇河引来的一湾碧水环绕,沿步道拾级而上至山顶平台,火山玄武岩地质遗迹全景尽收眼底……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下庞村西的火山地质遗迹公园,山青水绿,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淇河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土地综合整治一体化推进,昔日废弃的‘黑山头’成了生态休闲公园。”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项目负责人高桂清说。
统筹治理和修复,矿山“复绿”是个缩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说,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以长江干支流、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黄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治理面积435万亩。下一步,还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修复面积280万亩。
——加强全要素协调。
每年七八月份,四川若尔盖草原就成了花的海洋。这里的高寒湿地草原,每年为黄河补水44亿立方米,被称为“黄河蓄水池”。
这里也曾经受过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退化等威胁。2022年,“若尔盖山水工程”启动,项目区计划总投资52.55亿元,用3年时间,从源头上、系统性进行生态保护修复。
“工程把准各生态要素存在的问题,打通生态修复存在的堵点、痛点,既治沙,也治水、治草,还兼顾治理流域上下游生态问题。”项目参与者向国萍说,截至目前,若尔盖山水工程已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16万公顷。
2022年岁末,“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颁奖词简短有力:“‘中国山水工程’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以系统治理的理念、科学保护的举措,推进一体化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机勃勃。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说,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山水工程”预计到“十四五”末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000万亩以上。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这背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功不可没。
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这将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截至目前,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已交出亮眼“成绩单”。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已恢复到7万多只;武夷山国家公园近年新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大美河山,万千草木,飞禽走兽,生机盎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护好绿水青山,换回金山银山。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林场,树木茂密、水草丰美。“好生态就是生产力,青山变成了金山。”林场负责人苟水民说,林下赤松茸基地采摘,每年可为林场带来2000余万元产值,作为当地近郊游的热门景点,林场每年可接待游客5万余人。
辽阔山乡间,越来越多山里的村子、河边的寨子里,护好生态的乡亲们端起了生态饭碗,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祖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故事。
“好生态出好产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吴太平介绍,自然资源部已在部分地方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下一步将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万里山河必将更加多姿多彩,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